馬運芳,男,1968年生于河南新鄉(xiāng),別署佛緣。中國美術藝術家協(xié)會理事。自幼喜愛繪畫。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醉心傳統(tǒng)水墨。在創(chuàng)作佛像與羅漢畫技法上形成得自在的獨特風格。后因緣使然,皈依佛門。其作品被海內外佛教人士與社會各界收藏。并被多家雜志媒體報道。在潛心藝術創(chuàng)作的同時,他又刻苦鉆研銅板針雕技藝,經艱苦磨礪,形成了獨特的針雕藝術風格,并花費近三年的時間雕琢出長12米、寬0.6米的針雕作品《清明上河圖》。
初見馬運芳,大家都在忙于說話,獨他一人靜坐茶桌前,著一襲灰色中式衣衫,氣定神閑地煮茶自品,少有言語。讓人頓時感覺到他的淡定氣場超越了現(xiàn)場喧嘩,雖無聲但勝有聲。在茶桌對面墻上,正中間掛著一幅羅漢圖,仔細觀察這幅羅漢的面容,畫中羅漢開懷一笑,好像世間萬事皆已洞悉,通泰酣然。曾想,這是誰畫的呢?能畫出羅漢神韻之人,內心必然也需有著同等感觸,內蘊外現(xiàn),畫為心花。不曾想這位畫羅漢的人正是當下獨坐品茶的馬運芳。
大繁若簡,大象無形。凡如云水般不露痕跡的事與人,背后必然有著深刻的心靈成長經歷。一如良材的長成需要時間與風霜的驗證。馬運芳的佛緣,源于他29歲時一場事業(yè)與生活的變故,如今的他再提當年,風輕云淡,寥寥數(shù)語帶過。已經讓人感覺不出那場大變故所帶給他的打擊。而對于時下很多社會中人來說,如果經歷那樣的大挫折,或許將會成為一生中都無法愈合的心靈之傷。并因此而影響之后的生命狀態(tài)。由此聯(lián)想到沉香的生成,沉香木在受到創(chuàng)傷之后,會分泌出一種樹脂包容彌補創(chuàng)傷,而后深藏在樹木之內的真菌開始做逆境代謝,深入生長,繼而十年甚至幾十年、上百年后結成沉香。原來高貴與風雨同源。能令人銘心傲然的必有其過人之處!馬運芳在遭受到重創(chuàng)之后。恰如沉香般開始了逆境生長之旅。其中辛苦與沉潛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但都無妨,這些都在他的忍耐化物下醇化為今天他沉靜了然的有容氣質。閱盡繁華人如簡,了然一笑心有容。
馬運芳的佛像與羅漢畫,線條細膩,墨色生動淋漓、人物輪廓飽滿簡潔、人物睿智淡定、包容開懷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這也是他幾十年勤修的化現(xiàn)。馬運芳在得到老師指點,悉心受教的同時。還刻苦研究中國傳統(tǒng)畫中白描和墨色的運用。他翻閱了大量的畫集和畫論等資料,為了在藝術上得到更大地提升,他在不斷研習中國畫線條和筆墨的同時,還刻苦練習書法,感受著書法中的韻律,力量之美。他的書法落筆中鋒,力透紙背。他博采眾長,深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釋道,同時還學習研究西方繪畫中的解剖學、心理學等學科。佛教畫的創(chuàng)作,對于畫家的技藝有著很高的要求,不但要線條優(yōu)美,墨色靈動,更是要求禪境和禪意相融相通。馬運芳又開始潛心研究佛學與佛教畫中的繪畫風格,在接觸中,他感受著佛學的博大精深,由此也開始靜中悟道。個性使然,他喜愛上了彌羅佛納百川,懷日月,笑口常開的自在之態(tài)。并由此產生了對佛學的敬拜。與佛結緣,為自己取名佛緣。
《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是宋朝都城汴京清明時節(jié)的繁榮景象,由北宋畫家張擇端所作,整幅畫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屬一級國寶。
隨著對繪畫創(chuàng)作的深入理解,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馬運芳決定開始一項浩大艱苦的創(chuàng)作,針雕《清明上河圖》?!肚迕魃虾訄D》是中國傳世名畫之一,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存的一幅震世精品。馬運芳針雕版的《清明上河圖》將原圖放大一倍,用自制的鋼針一針一針在鋁合金板上雕刻而成。這幅《清明上河圖》雖沒有色彩,但由于作者運用了五種針雕創(chuàng)作手法和千變萬化的用針力度。多年來,馬運芳將這幅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用自制的鋼針一針一針地雕繪在鋁合金板上,使得每個小如針尖的人物活靈活現(xiàn),狀若活人。在雕刻過程中,馬運芳的頸椎,腰椎、腿及眼睛均出現(xiàn)不同的病癥,他的右手也因長時間拿刀,而不能熟練地拿筷子,每次吃飯時,馬運芳必須得再適應一段時間后,才能緩慢地用手握住筷子?!斑@個工作量是浩大艱辛的,還需要強大的精神,精力與絕對的控制力作為整個創(chuàng)作的支撐。雖然整個過程經歷讓人身心俱疲,但馬運芳憑著過人的心力與對藝術執(zhí)著的追求,完成了這幅現(xiàn)代的傳世之作。馬運芳對畫中人物的穿著、神情、姿態(tài),牲畜、船舶、房屋、樹林、河水等,都是在忠實于《清明上河圖》原作基礎上進行了再造和升華。令整幅作品層次分明、錯落有致。而多年的辛苦創(chuàng)作,也是馬運芳再次在藝術上沉潛悟道的過程,他以赤子之心用實際行動闡釋著對藝術的追隨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