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上和幾個朋友小聚,都是為人父母的,自然就聊到了教育。
老陳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式:他幾乎每個月都會帶孩子出去看看。大多數(shù)父母通常會帶孩子去游樂場、動物園,但是老陳不僅帶孩子去這些地方,他們還時常去一些“冷門”的地方。
比如,他會帶著兒子去兒童福利院,去敬老院,去大山里,會帶著兒子去聽評彈,看戲劇,也會時常帶著兒子去農(nóng)村的親戚家吃吃飯,聚一聚。
“見見世面”是老陳提到較多的一個詞,他說,所謂見世面,其實就是見見真實的生活。
老陳的兒子豆豆是我見過的同齡孩子里最有氣質(zhì)的一個,待人接物都十分得體,不跋扈、不怯場,溫和又開朗。
老陳也是這樣,和他相處會感覺很舒服。雖家產(chǎn)頗豐,卻一樣可以和你到街邊擼串;雖年長幾歲,說話卻少有說教的口吻,反而態(tài)度謙遜。
2
記得我和老陳一家去一個山區(qū),當(dāng)?shù)厝撕退麄兒苁旖j(luò)。豆豆一下車就有幾個孩子圍過來,一幫小孩玩得很是開心。
老陳兩口子搬完東西后就和當(dāng)?shù)厝肆闹?,完全沒有捐贈者的高姿態(tài)。陽光下,他們站在那里,更像是多年的老友,侃侃而談,有說有笑。那一幕給我很大觸動,所謂教養(yǎng),大概就是這樣子吧。
談及帶孩子去山區(qū)的原因,老陳說:我希望他能見到這個世界不同的樣子,見過優(yōu)秀的,就會知道人外有人,懂得謙遜,知道進??;見過苦的,就會懂得珍惜,知道憐憫。
很多時候,你只有經(jīng)歷過苦,才能不懼怕苦。
想起羅曼·羅蘭的一句話: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
而那些真正見過世面的人身上,往往都有這種英雄主義。他們既可以享受最好的,也可以承受最差的,會講究,也能將就,不管多難,依舊滿懷希望。
3
一位讀者曾對我說,自己還有5年就要結(jié)婚了,可是現(xiàn)在沒房沒車沒存款沒對象,很焦慮。
我很好奇,為什么他連對象都沒有,卻知道自己還有5年結(jié)婚。他告訴我,在他們老家,男人最遲28歲就一定要結(jié)婚。
有人聽完可能會笑,但請先別急著笑別人,很多人其實和這位讀者是一樣的,都在試圖將人生活成標準模板。但很多時候,刻意追求模板,會導(dǎo)致生活走向平庸。
朋友陽陽留學(xué)歸來,談起在國外的經(jīng)歷,他最大的感慨就是:
別輕易對一個人下結(jié)論,包括我們自己。他見過50歲的人創(chuàng)業(yè),70歲的老奶奶學(xué)滑板,步履蹣跚的老頭和他們在一起聽課……
當(dāng)你真正見過世面,就會知道人生其實應(yīng)該是“無年齡感”的。當(dāng)認識到了這一點,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jié)奏之后,處世的心態(tài)就會完全不一樣。
你不會再因為被同齡人拋棄而過度焦慮,從此再不奮進;也不會因領(lǐng)先于別人就沾沾自喜、狂妄自大。不會輕易放棄夢想,會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tài);也不會再嘲笑那些努力生活,不斷追夢的人。
有些人死于25歲,葬于75歲,有些人永遠都是25歲,一輩子都活得熱氣騰騰。對人生的認知不同,結(jié)局往往也不同。
4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說白了就是見識多了、眼界寬了、格局大了,人生高度和質(zhì)感也就有了。
為什么有人遇到問題可以不慌不亂,遇到困難可以坦然面對,因為他見過比這更糟糕的。
為什么有人會放棄看似安穩(wěn)的工作,轉(zhuǎn)身去折騰,因為他見識過努力的力量。
為什么有人待人接物謙遜得體,讓別人很是舒服,因為他擁有過,所以不必通過炫耀來證明自己。
一個人見世面的方式無非兩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自不必說,但行萬里路,我想說:不是一定要去多遠的地方,也不只是拍拍照片、發(fā)個朋友圈,而是要通過看世界、看眾生,從而領(lǐng)悟生活、看到自己。
當(dāng)有一天,你真心覺得每個人都不容易,不再輕易去指責(zé)一個人,真正熱愛生活,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時,你就算真正見過大世面了。
責(zé)任編輯:張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