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瓶水匯入大海的時候,就是它能量最大的時候。
當一個修行人把自己的能量擴大到無邊無際的時候,就是他解脫、得道的時候。
倒在垃圾桶的殘羹冷炙,一般不會吸引人類,但是蒼蠅卻認為它們是美味;
喂給寵物吃得津津有味的食物,沒有幾個人會和它們吃得一樣愉快。
在哲學家的眼里,這是動物求存的本能,只有身體釋放出美味、可食用等信號,動物們(含人類)才會去吃。
如果細究下去:是什么決定了動物會有不同的身體并且對食物有不一樣的判斷,就能夠開啟更大的智慧。
佛法里面,把這些歸因為業(yè)力。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通俗點把其比喻為“能量”。
這能量里面,有正能量也有負能量。
一般來說,修行也可以理解為是在提升“正能量”、轉化“負能量”。
不同空間的眾生,有不同的能量,就拿人類與動物來比較說,人的正能量肯定超過動物。
所以,動物喜歡吃的食物,人類不一定喜歡吃;人類喜歡吃的食物,天人不一定喜歡吃。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懷疑這個世界上是否真的有天人---其實這和動物能理解的模式是一樣的,沒有幾種動物能理解什么叫人類。
處于低維度空間的生命不能理解高維度世界的事情,這個局限性也是能量不足的原因。
在佛的眼里,能夠完全清楚知悉所有一切眾生的能量并能巧妙運用佛的能量,所以佛可以度化眾生。
而不同的眾生,受困于自身能量的原因,如果沒有修行則很難突破“能量困境”,這就是佛法里所謂的業(yè)力牽絆。
在《大智度論》里記載了一個故事:佛陀和阿難一天出城遇到一個可憐的老阿婆,阿難請求佛去度化她,可是無論佛陀如何出現(xiàn)在她的身邊,她就是不看(見佛一眼有無量福)。
佛法里面講這個是“無緣難度”、修行人說她沒有那個“福報”,事實上也是其能量(業(yè)力)的問題。
所以,我們所能看到、認知和了解的世界真相,其實取決于我們有多少能量。
同一個事件,在正能量者的眼里有積極的價值,而在負能量者的眼里只有消極的情緒。人類貪嗔癡的特性會放大個體的欲望與索求,得到就會想要更多,而一旦無法得到就痛苦萬分。
如果不懂得尊重能量這個事實,人就會很煩惱,并且會出現(xiàn)被負能量不停地帶著走的現(xiàn)象,這就是所謂的“生死輪回”。
能量會影響一個人命運和三觀。不同的能量會造就不同的人生格局,就像在同樣天氣的情況下,坐在飛機上空的人會比站在陸地上的人看到更多、更廣一樣。
社會學家們從各個現(xiàn)實角度比如家庭出身、成長環(huán)境、所受教育、接觸的人事等方面條件分析三觀的形成,但很少分析這幾個條件出現(xiàn)的原因是什么。
首富真的是你分析出來的原因才成為首富的嗎?天才真的是因為大腦結構異于常人嗎?
為什么有的好人就那么可惜地離開了,而壞人卻還一直存在著。從表面上看,這些都不合常理,但如果從能量的真相上看,這其實是合理而公平的能量運作法則。
如果我們具備相應的能量(能力)去觀察:從時間的縱深(過去、現(xiàn)在、未來),從空間的對比(此處、他方),從三世因果與六道輪回的原理去觀察你就會發(fā)現(xiàn)答案。
那么,我們如何提高能量呢?通俗點說就是開源節(jié)流。開源就是增加正能量,節(jié)流就是轉化負能量。
打一個比喻:修行就像是把一瓶普通的水變成海水的過程。
斷除煩惱就是在去除泥沙。持戒就是在止漏,減少自身的損失;
布施就是不停地將“自已”融入到溪里、河里、湖里、江里、直到海里;
忍辱就是接受一路上的曲折和亂石坎坷而不回頭;
精進就是不分日夜、不停地奔涌向前;禪定就是不分叉走岐道,一心一路;般若就是到了彼岸。
當一瓶水匯入大海的時候,就是它能量最大的時候。
當一個修行人把自己的能量擴大到無邊無際的時候,就是他解脫、得道的時候。
責任編輯: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