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利
對于一個資深“吃貨”來說,牙齒不好是一件掃興的事。我從小就牙齒不好,長大以后就更不好了,進入中午后就更更不好了,因為在日常的交際應酬中總是避免不了要喝酒。
最近,媳婦一直在建議我去檢查一下牙齒。周日我們去了一家牙科診所,用CT拍照后醫(yī)生指著電腦上的照片給我逐一講解,著實嚇了我一大跳?!疤钡脑蛴袃蓚€,一是一個普通人對于牙科醫(yī)學信息來說,簡直像是聽天書一樣;二是在這本“天書”里,我被診斷為重癥牙病。年輕的醫(yī)生滔滔不絕、樂此不疲地講完治療方案后,我問總計需要多少錢,他說3萬元左右——我又“跳”了一次。主要問題是,這3萬元的治療費不在醫(yī)保報銷范圍,要全部自掏腰包;而且,歐洲的、韓國的,各種名目繁多、價格不等的仿真牙價格,真的是弄得人頭暈目眩,難以選擇。
為了避免落入信息不對稱的陷阱,我決定和媳婦再走幾家診所咨詢一下價格。下午去了一家公立口腔醫(yī)院,排隊、掛號后我又頭暈目眩了——牙外科、牙內科、牙周科……媳婦問一位外科醫(yī)生,你們有沒有綜合診療科,給系統(tǒng)地出一個治療方案。這位醫(yī)生說,他們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你這牙病只能一次掛一個科。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趙本山的小品《有病沒病》,里面提到的拔一顆牙“轉遍”牙科、喉科、胃腸科、肛腸科一圈的笑話。
從口腔醫(yī)院出來,我們又去了一家民營醫(yī)院。走完流程后,得出的結果要更驚人一些,治療費用能夠抵得上一處新房的首付了,得6萬多。
我們一商量,沒辦法,只能先忍著吧,反正有病忍著的人里又不止我一個?,F(xiàn)實中,“小病拖、大病扛”已經是一種帶有普遍性的常態(tài),新聞里也常常會提到“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致貧、返貧。
值得一提的是,有數(shù)據(jù)顯示,自2003年以來我國衛(wèi)生總費用的結構發(fā)生了明顯變化,政府和社會的衛(wèi)生支出逐年大幅增加,而個人衛(wèi)生支出也呈下降趨勢,其中,2014年占全部支出的33.2%。
盡管如此,我國人均醫(yī)療費用的過快增長,仍遠超同期GDP增長。醫(yī)療費用的過快增長,又是源于長期以來我國醫(yī)療機構的“浪費型補償機制”:“多開藥、多做檢查”的浪費行為存在,且日益嚴重。
想弄明白整個醫(yī)療的運轉體系,于我來說同樣像“天書”一樣。相信這也是很多老百姓的感受:一邊嚇一跳,一邊頭暈目眩。作為普通人,我們只能通過日常生活中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一些小事來感知社會的變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增加大病醫(y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合理減負。專家指出,報告提出的改革,無一不是“硬骨頭”,難啃,又必須啃。
按時刷牙,是一件重要的事。
責任編輯:張華